1 关于语法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讨论(涉及“现代语法”的理解等)

我刚加入这个网站没多久。我一直弄错了一件事。大家观念中的“现代语法”,是以Quirk等人的系列著作(其中以苏州大学翻译的A Comprehensive Grammar为高峰,下简称CGEL)为核心的一套语法理论;而我认为的“现代语法”,是指以Huddleston等人的The Cambridge Grammar(下简称CamG)为代表的,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因此专门开一个帖子,讨论一下“现代语法”和“后现代语法”的区别。

CGEL虽然出版于1985年,但它的理论框架是在六十年代确定的。所以虽然在很多细节上它吸收了当时新的思潮,例如它不承认“将来时”,例如它从功能语法学引入了主题、焦点等概念,因而显得很现代,但其主体与传统理论依然是一脉相承的。其传统性集中体现在它对语法概念的定义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句法结构为中心的。

例如,考虑CGEL中的“动词短语”。它认为,一个分句的中心动词是它的实义动词,而实义动词之前的所有助动词都只处于附属地位,也就是所谓的Dependent Auxiliary理论。直觉上看,其合理性是很明显的:因为语义上实义动词占主导地位,助动词只对它起修饰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即有很多常用的结构不能合理地用该理论解释。

考虑CGEL 条目13.53 (p.949)下的例句[3]:

You must take the course and pass the examination.

该书对这种并列结构的解释是“省略了助动词”:

You must take the course and (must) pass the examination.

这种解释即使对这句话不错,也是不够全面的。考虑:

You can't join a debating society and not speak. 你不能参加辩论社却不说话

它不能视为助动词的省略:

You can't join a debating society and (can't) not speak. 你不能参加辩论社,并且不能不说话。

因此CGEL将传统语法的观点发展到了顶峰,却也发展到头了。它所蕴含的这些矛盾,已经不能通过在其理论体系内部细节上的补充来修正,而必须对整个理论框架开刀。这时,生成语法开始大显身手。

生成语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以句法结构为中心,而非语义,其目的是用最普遍的原则,解释为什么各种各样的表达结构可以在英语中存在。刘老师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因为蝙蝠会飞,有人就认为它是鸟,所以把蝙蝠放在鸟类里面研究”。如果我研究的是物理学,研究为什么有些动物能飞,那我当然要把昆虫、蝙蝠、鸟类等会飞的动物放在一起。至于生物分类学中把蝙蝠划入哺乳动物,那是为了解释其生理结构的起源、演化,在语言学上这相当于比较语言学,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如果把语法概念定义的出发点从语义上转移到句法上来,那么后现代语法很多“荒谬”的结论就非常合情合理了。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作为系动词的be是助动词吗?CGEL认为不是的,因为它的助动词定义是从语义的角度出发的:助动词在动词短语中修饰实义动词,在语义上贡献体态、语态、情态。(条目3.21,p.120)该书承认系动词be在句法上与助动词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词类“操作词”(Operator)。

CamG对助动词的定义则是完全从句法上入手的。助动词的核心特征是NICE结构。

N:否定 He didn't see it. He isn't a worker.

I:倒装 Did he see it? Is he a worker?

C:省略 She saw it and he did too. She is a worker but he isn't.

E:强调 She DID saw it. She really IS a worker.

这样,“操作词”这个人为增加的词类就消除了。CamG得出结论,除了why don't you be more tolerant这样的结构中的be是实义动词之外,其它的be都是助动词。(p.114)

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结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结构。关于这一点我们比较CGEL和CamG对介词的定义。CGEL认为,介词“表达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一个由介词的补语表示,另一个是句中的另一成分”(条目9.1,p.657)。除了它也是根据语义定义外,我们还注意到,它把“介词+补语”的结构称为介词短语。这样,“介词短语”这个概念依附于“介词”的概念而存在,整个结构是自下而上的。而CamG则是将它们反过来定义,先有“介词短语”后有“介词”(p.598),是自上而下的。介词就是“介词短语的头”,头是指在一个短语的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词。那什么是介词短语呢?它是根据典型的介词短语在句法结构中出现的位置来定义的。用结构规则的话来讲,就是特定的结构生成介词短语组分,而介词短语组分生成介词和它的附属物(如果有的话)。在讨论home的词性的时候,我举过下面这些例子:

I'm at the station / home.

Shall we to the Concord / home?

I can't find my way out of the building / home.

这些例子显示,home可以出现在很多典型的介词短语可以出现的地方,而副词短语一般不能出现在这些地方。那么,我们就应该把home分析为介词短语。既然它只由一个词构成,home被分析为这个短语的头,也就是介词,是顺理成章的。

以上并不是说,生成语法的结构规则是随意确定的。认知神经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一套先天的语言官能系统,这套系统的功能决定了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共性。Chomsky认为,理想的语法理论,应当是能够精确地模拟一个母语者使用语言时的思维过程。这条原则可以解释为什么动词短语中的小品词现在被认为是介词而非副词。其一,有很多小品词表达方位含义(“方位副词”),其语义与其作介词时的语义并无差异。那么将这些词割裂为介词和副词,是一种人为的复杂化,不符合实际的思维过程。其二,CamG区分动词的补语(Complement)和状语(Adjunct)。小品词显然属于补语,因为它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紧密。但是CamG又指出,副词短语作补语是非常罕见的结构。除了小品词可能这样分析外,只有两种结构有这种情况。(p.224)那么我们应当避免罕见结构,而分析为常见结构。其三,英语中right和straight可以修饰介词短语和小品词,却一般不能修饰副词:

Make yourself right at home.

He went straight into the street.

John came right in.

He put them right back.

这些现象说明了小品词与介词短语的相似性。所以虽然小品词非常像副词,依然应当将它们分析为介词。这一结论最早是1972年由Joseph Emonds得出的(Evidence That Indirect Object Movement Is a Structure-Preserving Rule,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8 (4):546-561 (1972))。

CamG是一本非常通俗的学术著作(“我们不假定读者有理论语言学背景”,前言,p.1),这一点国外的大众也是认可的(可以参见Amazon上对该书的评论,也可搜索国外大众语言论坛,如English Language & Usage Stackexchange上对该书的引用情况)。该书已经出版十五年,在国内我还没有见到一本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的通俗语法教材,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生成语法不只是理论上的进步,在实践方面它也有很大的贡献,例如由它衍生出的HPSG理论能方便地应用到机器自然语言识别。在语言教育方面其优势也是很明显的,因为它显著减少了语法规则的反例、特例的数量。

最后一段话,写给旁观这场讨论的英语学习者:不要花太多时间拘泥于词性等理论语法学问题。我中学的时候从来不关注词性,英语一样学得很好。你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广泛地阅读,熟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建立“语感”。“语感”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有其心理学基础。当你看见一个结构时,你的潜意识会自动找出以前见过的类似结构,帮助你理解语义,虽然你说不清楚结构的具体构成。在涉足CamG或CGEL这种巨大规模的描写性语法之前,我认为有10-20本英语小说阅读量的积累是合适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最佳答案 2017-11-01 18:35

夸克提到了句子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短语(词组)组成,词组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组成,词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素组成。其中短语由一个或以上的词组成就意味在讨论分句的结构时,一个词也是短语。如果一个短语只有一个词,这个词就一定是该短语的中心词(head)。夸克也承认介词是介词短语的中心词(head),但却没有进一步承认介词可以单独存在而不需complement。也就是说没有彻底脱离传统语法。夸克书中的介词都是必须带补足语的。您现在的解释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将home分析为介词,是重新定义了的介词。其实按理介词的名称应该修改的,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名称。但CamG沿用了介词这一原有名称,概念作了修正,扩大了内涵。将介词称为the caregory of preposition. 中文还翻译成介词吗?并且认为从属连词中除了that,whether和if,都应归类到介词的范畴,那么before后接从句则应分析为介词短语。He had breakfast before he went to work.这个句子就应该分析为简单句了。因为分句的每个组成成分都是短语。再加上对助动词的重新定义,句法分析则彻底不同了。不知需要多久这种语法体系才能实际用到英语教学中。

非常感谢您的介绍,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CamG这本书可以买到吗?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其它 6 个回答

刘永科   - 教育出版集团英语总顾问 & 英语系列图书主编
擅长:语法理论,语言学,文化背景

语法,不以传统和时髦论好坏。

上次讨论的home 的词性,有人把它看作“介词”,真是匪夷所思。

They will be allowed home.  他们将获准回家。

无论多么权威的语法学家,把某个词类的基本概念或定义都搞错了,还奢谈什么语法?

介词是干什么的?

介词,顾名思义就是起中介作用的一类词,它位于其他词语之前构成介词短语,不然为何叫preposition 呢?pre 意为“在先”,position 是“位置”。也就是说,它的位置永远在另外一个词的前面,不可能在后面,更不能没有宾语。介词的功能和性质,我举例分析如下:

1. a village near the lake:near是介词,the lake是其宾语,介词短语near the lake作定语,修饰a village。借助于介词near,把两个地点的位置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2. sit on the chair:on是介词,借助于它把sit 跟the chair 连接起来,或者说,有了它就把不及物动词变得及物了。

3. be worried about his health:about是介词,worried是形容词“担忧,担心”。“担心什么?为什么而担心?”,语言表达需要补足这方面的意义,让worred 的内容更加完整,所以,我们使用介词about,让它起一个桥梁的作用,把形容词“担忧”和“他的健康”这层意义连接起来。

无法想象,一个介词后面不跟任何词语,是个什么样子。果真如此,介词就被架空,也就不能叫介词了。问题中的home 怎么会是“介词”呢?它的宾语在哪里?没有宾语的介词,还能叫“介词”吗?

除非给介词重新定义,把连词、副词都划到介词麾下,统统称为“介词”。那样的话,也不一定就叫介词,干脆另起炉灶,叫一个更新鲜的名称。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蒋学文   - 英语教师
擅长:英语

qlf2007老师的贴子内容很丰富,学习了!

正如qlf2007老师前面所说,由于国内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受Quirk等人语法著作的影响,除了其《英语语法大全》(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外,还有他的同事等出版的《英语交际语法》(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等,更重要的是,国内比较有影响的大学英语语法教材《新编英语语法》(章振邦主编)也基本上采用的以上语法体系(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夸克等人《英语语法大全》的编译本)。所以国内许多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比较认可以上语法体系,有的人(我指的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通常就简单把张道真、薄冰等人的语法称为传统语法(基本上属于规定语法),而把章振邦等人的语法(以夸克语法体系为基础)称为现代英语语法(基本上是描述性语法)。很显然,这样的理解和划分是粗糙的,不准确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beginner

醍醐灌顶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suncity199  

好高深!又来了一位大师!

请老师改一下您的真实名字和帅帅的头像吧,让崇拜您的大家见见您的真容吧!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付辉
擅长:英语考试

请教您一下,“You can't join a debating society and not speak. 你不能参加辩论社却不说话。”这话用“后现代语法理论”能否给出合理解释呢?谢谢。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yesmina

不懂语法理论的英专学渣插个楼~

有时候觉得这不是一个语法问题,而是思维方式问题。

每次看到那些中文语法书,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黄仁宇先生书里说的“间架性设计”的political system。可能是national characteristic,凡事总要搞个模子出来,事情变化了,套不上模子了,那就必然是变化错了,绝不可能是模子有问题。← 削足适履,这个词就是为他们造的。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单词,新东方四六级一本一本买,ESL词典没几个入手。真题一套一套做,阅读量微笑就好。
虽然我也上岸没多久,但是好像已经想嘲笑他们了,顺便痛骂以前蠢笨如猪的自己。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 17 关注
  • 12 收藏,4791 浏览
  • qlf2007 提出于 2017-08-02 12:20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