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上 7:00-8:00 这段时间内,我出入我家的卧室门有10次。
那么,我和我家的卧室门应该用什么介词来表示哪?使用静态介词还是用动态介词,或是什么介词有时间这类的。(因为英语中有时间概念,所以我会想到这个问题)
静态介词:即表示事物处于静止状态的介词。
A:空间位置静态介词(inside, in, on,above, below,beneath)
B:抽象关系静态介词(becasue of, but, except)
动态介词:即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介词:(into, onto, across,past,out of)
备注:静态介词通常与名词搭配使用,构成介词短语
in the room.
above the river.
on the table
备注:动态介词通常与动词搭配使用,构成短语动词
go into
go across
walk across
walk into
run past
动态介词与静态介词
(1)介词短语结构与be动词搭配使用,构成“系表”结构,这个结构属于“静态结构”,通常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特征.
The book is on the desk.
那本书在桌上。(进行状态的描述)
(2)一些介词本身也可以区分为动态介词和静态介词,如:in,on,at等属于典型的静态介词,而into
和onto就属于典型的动态介词,举例如下:
in:live in London住在伦敦(“在”静态词)
on:with his hat on his head头上戴着帽子(“着”静态词)
at:at the foot ofthe hill在山脚(“在”静态词)
比较:
onto:get onto a horse骑到马上(“到…上”动态词)
into:go into a room走进屋里。(“进”动态词)
(3)介词所带的宾语从句:
介词后面需要带名词性的结构作宾语,如果宾语是一个从句结构,则该介词带的是宾语从句,比较:
He is talking ofgoing abroda(宾语).
他在说出国的事情
He is talking of what he wants to do(宾语从句).
他在说他想要做什么。
(4)时间介词
常见的时间介词有in,at,on,for,within等,它们分别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构成句子中的时间状语,如:
in:
in(the)spring在春天。in two months在两个月内;过两个月后。in those days在当时。in a few days几天以后,几天之内
at:
at five o'clock在5点。at noon在中。at Christmas在圣诞节。at(the age of)forty年四十
on:
on Sunday在星期日。on the morning of May 5th在五月五日的早晨。on arriving home一到家(就)。
for:
for hours[days,years]有(好)几小时[(好)几天,(好)几年]
within:
within a week在一个星期内。
对大千世界中万事万物的描述,可以终归为两类:静态和动态。语言也不例外。英汉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语言形态差异很大: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介词、形容词等静态词类;句法层面上呈形合,基本结构固定;而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叙述呈动态;句法层面上呈意合,基本结构不固定,形式难辨,句子短小,跳跃性大。追本溯源,英汉静动态的形态区别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哲学观和文化心理的差异息息相关。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作为人们表达思想的基础,词汇载录着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直接或间接地映射它所积淀的独特的文化蕴涵。”{1}英汉语言的形态差异集中体现在词汇的选择和使用上。
一、思维、哲学观和文化心理差异
《现代汉语词典》给思维的定义是: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地说,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2}。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而产生并发展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维以语言为自己的物质外壳,语言以思维为自己的精神实质。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式,思维的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必决定语言形式的变化。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e殊难彼此融合交流。”{3}因此,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形态的差异。英汉语言形态差异也同样反映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是意象思维,富于灵感,具有跳跃性和创造性特点。意象思维,即借助形象符号,达到超越的本体境界,并通过具体形象表现抽象的概念,将符号和意义、形象和本体统一起来。意象思维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它对于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哲学中的境界说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4}。因此,汉语是一种形象符号,作为一种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表达者的思维跳跃和转换而千变万化,是表达者思维的最直接和原始的反映。汉语注重语义的内在连贯,小句、省略句、无主句经常出现。句式灵活多变,动词使用频率高,呈现一种动态特征。
西方人的思维特征是认知性思维。认知性思维以自然为对象,以实验为基础,强调客观事实,严格区分认知的主体与客体,从自然界本身和物质的内在属性去发掘并说明万物特性。认知主体通过语言来表达所认知的客体,因而英语使用抽象名词、系词,被动语态较多,以此达到客观、理性的表达目的。因此,英语呈现一种结构平衡均匀的静态特征。
语言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西传统哲学观的差异也能很好地诠释其语言的形态差异。道家、儒家和佛教观念是影响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所强调的就是“悟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强调“悟性教育”的典型。庄子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得意忘言”的论述,注重悟性。这种重悟性的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在语言的表现上重意合。如汉语中一段文字可以频频改变主语或出现主语缺省。读者就得从整体的语境上把握其意义,缺省部分的意思需凭借其与说出部分的关系“悟”出来。
中国哲学传统重“人为”和扬“情理”。道家的“万物与我为一”、儒家的“万物皆备于我”都以人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则是多用具体词,即大量使用动词、形容词;句型变化多端,较多使用主动语态。中国哲学认为“动而成象则静”,“动而成象”就是动词出现在事物性的位置,如主语、宾语等。动词在汉语中可直接用于句子的各种成分,汉语中动词明显占优势。因而中文呈现动态特征。而西方哲学传统则是重“自然”和扬“理性”,偏重理性思维,崇尚形式论证,尊重客观事实,追求规律法则,强调天人各一,即主体和客体分离。在语言表达上,英语注重形式的完整及形态的外露。表现在英语行文中,多用非人称句和被动句,句型结构受严格语法规则限制,主语往往是物、抽象名词等,以凸显其客观和公正性。因而英语呈现静态特征。
所谓民族文化心理,是一定的群体(民族等社会集团)在长期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过程中积淀在个体心灵深处的文化意识形态的集合,是包括各种文化观念(宇宙意识、人生意识、价值观、宗教观、伦理观、审美趣味、风俗习惯等)的大系统。“显然,民族文化心理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5}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使彼此的语言间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俭朴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文化心理是多动态劳作,少静态客观分析,特别注重直觉,强调灵感和悟性,主体意识强。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句子之间跳跃性大,中间缺乏形式上的联系,大量使用动词。而西方人民的文化心理是好冷静客观分析,善于从事物、事件表象去捕捉其内在规律,客体意识强,因而其语言中存在大量由动词派生的抽象名词,非人称句和被动句出现非常频繁,语法结构严谨。
二、英语用词特点
(一)名词、介词优势
英语中名词占优势。据陈定安先生统计,在6000 words:A Supplement to Webster’s Third New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一书中收集的6 000个新词的S部中,词条共有465个,其中名词就有370个,占79%以上;在Barnhart主编的A Dictionary ofEnglish(Longman ,1974)的一书的A字部中,共有新词条281项,名词达204项,占95%以上{6}。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词组)表达汉语用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等正式文体中更是如此。“这不仅使英语句子简洁紧凑,也避免了将人牵涉进来,从而使语句意义更加含蓄、间接,符合英民族表达习惯,因而句子优美。”{7}一般来说,名词被认为是静态的,因为它们所指的实体不论是具体名词还是抽象名词都是稳定的。“从认知的角度看,名词有3大特征:信息稳定性,时间稳定性,认知稳定性。”{8}英语是曲折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各种约束,其自身也有多种变化手段来改变其词性以符合英语语法规则。英语中有大量由动词、形容词派生而来的名词,这些词在语法形式上承担名词性成分,具有名词的3大认知特征,而在意义上却是表动作概念。在英语中名词使用很广,不但挤掉了其他的一些词类,而且代替了很多语法结构。这种名词优势凸显了英语的静态特征。
例1. The growing awareness by millions of peo-ple of their intolerable condition of life had promotedthem to revote.
译文:千百万人民日益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条件不堪忍受,这促使他们起来反抗。
awareness是由aware而来的抽象名词,在句中做主语,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关系明确。aware-ness强调意识的结果而非过程,状态而非动作;表达客观、准确;印证了西方人重理性的思维特征,体现了英语表达的静态特征。
英语的名词优势还表现在用名词(词组)直接作前置定语修饰另一个名词,而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某些文体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spaceshipbooster rocket ignition system”、“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device manual”等。这种简便的表达方式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无疑加强了英语静态修辞的特色。
据美国语言学家寇姆(G.O.Curme)的统计,英语中的介词(包括短语介词)多达286个{9}。英语中的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统称为名词优势。“因为英语介词是随着古英语名词格的弱化和消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介词优势是名词优势的必然结果。英语多用名词,必然也要多用介词,因而产生了介词的优势。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合,使英语的静态倾向更为显著”{10}。英语介词使用非常灵活,具有丰富多彩的词汇意义,特别是可以表达汉语中常用动词来表达的概念。它可以和任何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构成形形色色的介词词组,有些动词也可以形变成介词,(如concerning, regarding等)或者是分词加介词的词组(如born of, resulting in等)。
(二)弱化动词和虚化动词的大量使用
所谓弱化动词(verbs of feeble phenomenality)是指动作意味较弱的动词。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词to be。由“it”或“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缺乏动态感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10}。弱化动词be在英语中使用很广且功能强大,可以和名词、介词、形容词等组合,以静态的形式来表现动态概念。
例2. be+表动作的名词:The film is a dramat-ic treatment of the struggle in that area.→The filmtreats the struggle in that area in a dramatic way.(这部电影以戏剧方式来处理那个地区的斗争。)
例3. be+介词短语: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proposal?→Do you approve or disapprove the pro-posal?(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一提议?)
例4. be+形容词:I’m well aware that this is arisky investment.→ I have well realized that this is arisky investment.(我完全意识到这项投资要冒风险。)
“虚化动词(delexical verbs)指的是语义较弱的高频动词,其本身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而靠后面的动作性名词来表示具体意义。”{11}虚化动词常与一些表动作意义的名词一起构成动词词组,充当句子的谓语成分,但其自身的动作概念已经虚化,整个句子的中心涵义由其后的动作性名词来决定。这类动词大多是一些多义动词,如do, make, get ,have, pay等。这种虚化动词+动词性名词的组合能力很强,同一个虚化动词后可跟不同的动词性名词而构成不同的动词词组。例如:have a try/walk/look/swim/glance。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