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外的角度,补充一些个人看法吧。个人认为,火警网友可以说是坛子里为数不多的真正heavy reader,特别是考虑到他并非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其阅读范围之广、数量之巨,有时候让我这个教英语的都觉得有点“汗颜”,甚至一度怀疑他是哪家公司的人工智能体。火警的解答很多时候,并非单纯的“搬运”,或者说引经据典吧,所以看他的...
回答于 2025-03-14 15:02
即使身心健康的小宝宝,来到这个世上,也会“尝试”着和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万事万物进行“交流沟通”,虽然刚开始很困难。所以,attempt to communicate 是小宝宝的一种本能,不论他/她是否失聪:所以attempt to do sth仅仅是着重于“试一试”——也许浅尝辄止,也许锲而不舍,who knows!反正attempt本身不强调努力的程度。但是s...
回答于 2025-03-02 16:20
不要死记硬背五花八门的规定what,多想想why,你就不会有类似困惑。比如who(谁)和which(哪一个),与其背那么多条条框框,不如直击单词的基本含义:如果只是问“谁借钱给你”,用who当然没有错,who此时就是”谁“的意思。但如果是问“一群人/物”中的“谁”,此时这个“谁”实际意思就变为“哪一位/个”,英文对应的当然就是which:...
回答于 2025-03-01 14:14
你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你看的是文学作品,或者取材自文学作品,不是看枯燥地,不带人间烟火的字典或语法专著的例句。看文学作品,你一定要把自己带入到文字描写的场景之中去细品,去体会,而不是“提灯定损”般地查看句子是否符合权威字典的范例,是否符合某权威语法专著的规定等等。截至目前,要想写出语法上无懈可击、逻辑...
回答于 2025-01-30 17:26
1. to the taste(尝起来怎样) 是一种习惯表达,就像 to the eye (看起来怎样)。英语中,语法规则是要让位于习惯表达的;2.(1)处用倒装,不过是为了强调 a liquid的重要性而已。这种”颠三倒四“般的用法,常见于文学作品,起个突出某个元素,或者增强描述的生动性。有人会认为这是为了平衡句子,避免头重脚轻云云,听听...
回答于 2025-01-20 12:36
两段话是用苏格兰方言写的,不是古英语。比如 Laird = Lord; blyther = brighter ...... 如果仅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而言,不宜作为学习的教材(除非你就是想研究苏格兰方言),这就类似一个老外本来只是想学学现代汉语,结果你给他粤语速成教材学习、文言文词典做参考......; 或者说不宜作为自主学习的教材,一般而言,每页...
回答于 2025-01-19 19:42
试比较下面两组对话:1. What day is today?-- Today is Sunday. (正)-- Today is on Sunday. (误)2.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on 2nd August. (正)(Formal)--It's 2nd August. (正)(Informal)有没有看出区别呢?第一组,你是在问一周中的某一天的“名字”,比如今天是一周的第七天,用Sunday来命名,Sunday就是...
回答于 2024-12-15 03:32
虽然孤立的看,用what和who都可以(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既然是针对“many students”提问,我觉得用who更适合。答案虽然给的是what,但我觉得那是出题人自己受到了中文思维的干扰: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很多学生”,从中文的角度而言,说起来毫无违和感。但既然题目要求就划线部分提问,而划线部分刚好是many students...
回答于 2024-12-10 12:52
谢邀。补充几句:首先提个建议,如果你要谈论语法的某些概念/专业术语,最好附上其英文称谓,因为同一英文术语,喜欢推(biao)陈(xin)出(li)新(yi)的大咖们往往会使用不同的、自拟的中文概念来表述,以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你帖子提到的'谓体”,我第一反应是指predicator。这个在国内主要用来指谓语动词,...
回答于 2024-12-09 22:43
摩擦。摩擦而产生振动。字词含义可以多查查英英字典。比如朗文有解释:used to say that something touches, hits, or rubs a surface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勤查英英,必有所获!
回答于 2024-11-04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