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翻译问题,向陈燕老师请教
前不久,有网友提出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翻译问题。看了陈燕老师的解答,我受益匪浅。首先,我基本同意陈老师的观点和翻译,但我有不同的看法,特此提出并向陈老师请教。
▲先说正题:我觉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中国古代传下来的一句成语或格言。至少包含3层意思:
1. “师父”一词,自古沿袭至今,是把老师比作父亲。“师父,师父”,“师”就是“父”。
2. 哪怕是给学生当了一天的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触,这位老师只教我一年、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天,他(她)永远是我的老师。
3. “尊敬老师,尊敬师长”——这是自古以来人们所倡导的,包括今天也是。
上述3个“义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第3个,但是,这个核心内容是“比喻”出来的,而不是“直白”出来的。实际上,“义项1”和“义项2”已经折射出这层意思。
▲我直接表明我的观点:陈老师下面的这两个翻译过于直白,不够含蓄。
Always respect your teacher as you do your father.
Students should always respect their teachers as much as they respect their fathers
参见:http://ask.yygrammar.com/q-7679.html
这两句英文,很难“回译”到原来的中文:“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恐怕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成语、格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四字成语”喜闻乐见,朗朗上口,寓意深刻。里面饱含丰富的结构形式和内容思想,其中不乏修辞。“师”对“父”;“一日”对“终生”。这里面既有词语的对仗,又有声调的平仄。如果在翻译时不顾及这些东西,而是“弯弓射箭照直绷”(单田芳语),恐怕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显得平淡无奇。其实,即便是英文的谚语,也是讲究对仗和押韵的。例如:
No pains, no gain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所以,我仍然坚持这个翻译:A teacher for a day is a father for a lifetime. 因为这个翻译基本保持了原文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英文的修辞:a teacher 对a father;for a day 对 for a lifetime。更重要的是,这个翻译蕴含着“尊师如父”的真正意义。
▲早年,严复先生倡导翻译的3个基本准则:“信、达、雅”。翻译作品,忠实于原文谓之“信”,文辞畅达谓之“达”,有文采谓之“雅”。
我的理解是,“信”是第一位的。“信”忠实于原文,力争达到原文内容的百分之百。但在实际翻译中,有时确实很难达到。
所谓“达”,指的是语法和逻辑,即句子通顺流畅,表述准确,合乎情理;所谓“雅”,指的是修辞,即“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警句,委婉,诙谐,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旨在文采优美。这些都是建立在“信”的上面,给“信”增光添彩的,没有了“信”,一切都是徒劳的。所以,我们翻译作品,无论如何“信”是第一位的。当然,不同的文体和文本,翻译要求是有差别的。法律文书和科技资料的翻译,要求更加严谨和准确,而文学作品中,“雅”的成分似应更多一些。
只有“雅”,没有“信”,不叫翻译,叫胡诌;只有“信”,没有“雅”,会枯燥无味;有“达”才有“信”,“信”的体现须建立在“达”的上面。
▲扯得稍远一点:学习外语,除了众所周知的目的以外,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文化意识,即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异族文化,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对比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处理异文化的能力。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挺直自己的脊梁,发扬和继承自己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利用英语语言这个载体,让世界了解和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意味着,我们学习外语的同时,不仅要接受外国文化对我们的渗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要渗透到外国!
记得许多年前,有人对老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比窦娥还冤”。结果遭到众人的批评,对老外怎么能这样说呢?担心老外听不懂,应该直接说“我是最冤枉的。”现在看来,说“我比窦娥还冤”。何错之有?它表达的寓意是多么深刻啊!《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中国著名的悲剧之一。我们为什么总是考虑老外的感受?老外为什么不好好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他们凭什么不知道《窦娥冤》的故事?难道只让国人了解异族的文化,就不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吗?
▲本着探讨和求真的原则,我写了上述文字,请陈燕老师和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陈燕老师是刚刚加入答疑网的专家老师,我看了她的有关解答(He cooks a lot does Alex. He does far more than me.)深受启发,向她学习。
引证(老外):"Once a teacher always a teacher" refers to someone like me who has stopped work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cannot stop teaching, so I come in here and teach you in a different way. It is my habit to be like a teacher at all times.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n insult if I seem to be bossy to people in my life they might think that is teacherly (and inappropriate) behaviour.
分析:我们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是要给老外看的,而不是让中国人看的,所以要时刻想着老外的感觉。如果翻译为“once a teacher, always a teacher”的话,就会向老外传递一个扭曲了的信息。 同样,“once a teacher, always a father"与此类似。
个人观点:英汉互译要求译者熟悉两种语言文化,然后把某个特定的意思,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转换的时候,一定尊重受众的接受习惯,切不可闭门造车、一味地根据语法自己来创造,否则写出的句子就会生硬、不地道、甚至会出现错误。
例如,一般而言,我们最好不要把“刘老师好”翻译为“hello,teacher Liu",而要翻译为"hello, Mr Liu"(这里,我们不必担心回译的时候被人们理解为“刘先生好”,因为标准的英汉中根本就没有“刘老师”这样对应的表述,而且老外看到“teacher Liu”会觉得很别扭的。所以能否回译不是检验翻译正确与否的标准。)
至于你所说的“含蓄”和“直白”,那倒未必非要分出什么高下优劣。不过,如果非要按照谚语来的格式来翻译的话,Always respect your teacher as you do your father应该具备了谚语的简洁了。
不知道刘老师是否满意。另外,请刘老师以后不必那么客气,大家时间都紧。所以为图方便,最好还是免去客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