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r in eye 的总结、规范英文的疑惑以及英文教学的二文之见

tear in eye 争论的总结;也谈英文的规范;兼议英文的教学

今天的帖子内容有点多,涉及三个部分。吃瓜群众可以看第一部分“tear in eye”争论的来龙去脉;英文小白可以直接看第二部分“何为规范英文”;教学同行可以直奔第三部分“英文教学的二文之见”去拍砖。


一、 tear in eye 争论的来龙去脉

首先声明,本部分只就“白纸黑字”写出来的文章来论及事情经过和进行个人总结,不会再争论。因为昨天和王老师争论之后我就说了,既然王老师用“体育、娱乐报导都是不规范的英文”为理由、多次使用“哗众取宠”来讨论与本争论无甚关联的翻译,自然就没有进一步争论的必要了。


蒋老师使用2019高考江苏卷阅读部分的例句Steve nodded, tear in eye 来讲解独立主格结构,王老师撰文指出江苏高考出了纰漏,出题人对这句话的改写有误,因为tear和eye 都是可数名词,改写成 tear in eye 的话,“会造成一只眼睛有泪珠的错觉”。大家先记住王老师的这个论点


凡哥无意加入争论,所以另外开贴https://www.cpsenglish.com/article/190,讨论tear in eye这个表达究竟有没有如何用的问题。争论由此产生:


1)例句是否有出处?

是的,我的很多答疑以及很多帖子,提供的例句最初都没有注明出处,一部分原因是时间精力的问题,能省则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从来不把老师等同于搬运工或者复印机。既然各类书上都有,学生去看就行了,还要老师做什么?不过不注明出处,不代表凡哥信口开河。既然王老师质疑句子没有出处,所以我就告诉他到推特、脸书、油管等网站去找。王老师说找不到,只找到网名含有tear in eye,认为我在搞笑。我只好亲自操刀,随便截了几张图(其实也不是随便,有些都是搞翻译或者教学的,也就是所谓well-educated person)。这时,王老师的质疑变了


2)脸书、推特这些社交媒体的英文很多都是书写错误、省略的。老师教这些东西都是哗众取宠。

排斥脸书、推特上的这些鲜活语言,认为是哗众取宠,我暂且不争论吧(往深层次说,这涉及的是老师如何教的问题,而不是脸书、推特本身的问题)。然后再举例句:

The Argentinian wizard in his late 30s, waving goodbye to the Cules, a tear in eye - a trophy in his hand would be nice, too。


3)王老师先是认为你上面那句a tear in eye. 就是非正式文体的省略写法,实际上是不对的。这样学英语,对学生考试和留学没任何帮助”。

我无奈给出网址--国外正规网站的正规体育报导。这时王老师的质疑又变了


4)“体育和娱乐圈的人经常会用slang或简略的口语体。这些是非正式文体,不规范。

哎,一变再变。好吧,那我就举非体育或娱乐圈的报导吧:

The prophet is shown with a tear in his eye, a reference to the sadness of the occasion. 

王老师又说这里用的是修辞手法,代表悲伤。这个解释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王老师的前后矛盾:既然王老师认为tear和eye是可数名词,所以改写为 tear in eye会造成“一只眼流泪的错觉”,那为什么这里又不会造成“一只眼流一滴泪的错觉”的呢?既然这里王老师认为是修辞,那出题人的改写为什么不能看着是修辞手法呢?这还不是问题关键,关键是王老师在第二天的总结文章中再次改口了,本来被他判为“非正式的不规范的英文”(此处指上面第二点提到的例句),又成了正确的修辞手法:


5)“我觉得这里a tear in eye=a tinge of sadness.比喻一丝离愁的意思。如果用tears in eyes(复数)就过重了,也不是事实,所以作者用单数,其实原意就是用“眼含一滴泪”来比喻。”

同样的句子,一会儿不规范,非正式,一会又是修辞手法的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您让学习者何去何从


最后,王老师再次撰文总结的时候,干脆直接给我下判断,认为我的帖子内容表达了“高考题不会出错”的观点。我真的是莫名其妙。请各位吃瓜群众再去看看我的帖子,我觉得那怕初中毕业水平的人,都应该可以看出,我的意思是,高考题出错的概率很低,专业人士可以去探讨(神仙打架),学习者不必去纠结。“错题概率低”等于“不会出错吗”?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个逻辑。而高中毕业水平的人,更应该看出,我帖子的重点,根本就不是讨论2019高考题是否出错,而是讨论如何正确理解或者说使用 tear in eye这个词组的问题。当然, 如果大部分吃瓜群众都看不出这些,那我以后写文章的措辞可能更要注意了。其实,教学中,经常让我头疼的,不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太糟,而是他们的中文理解水平太差。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用说了。


王老师的另外两个逻辑,我到现在也是不太明白(当然,事情告一段落,也没有去明白的必要,只列举一下):


1)“我曾在大学任教,也参与过高考命题这些事,喜欢从学术角度研究争论”

本来对于争论,大家各自讲出自己的观点,举出各自的例子,就事论事就OK了。就像我曾经和蒋老师的争论,大家各自举出例证,能达成一致就一致,不能达成一致,就agree to disagree就好了,也没见蒋老师论及身份、地位之类与争论无关的事情,不知道王老师突然提及身份等是何含义?就算要提吧,我也认为逻辑不成立:难道只有大学老师才喜欢学术争论吗?我指导师大在本省的各附属中学的课改和师资培训时,也见过很多中学名师为某道题的用法在办公室、在课堂争论不休的。而且,“问题不解决,专家组不撤离”这个条款是写入协议的,因此连续驻校一学期,一学年的情况在我们专家组经常发生。我的两位同事甚至搞过在山东潍坊6校连续驻校3年的,所以对中学的一线教学情况也算是深有感触,个人觉得学术争论好像只与学科有关,而与层次无关吧?就好像,我和语文老师可能争论不起来,但是和英语老师,哪怕对方只是教小学,也完全有得争啊。


2)“你这些是与高考题完全不同的背景和用法。”

王老师的这句话没错,问题是我的帖子本来就不是讨论高考题的对错,而且一早就申明了这点,帖子中也给出了做名词、做形容词的各种用法,为什么王老师一定要和高考的情况挂钩呢?


好了,中国人写文章,就喜欢先绕着圈圈说废话。开场废话说了一堆,我们开始接触主题了:


二、 究竟何为规范英文?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很多老师讨论问题的时候,喜欢“严格限定”来源必须是权威字典或权威语法著作。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值得钦佩,但是绝对不利于教学。因为权威也好,规范也罢,其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为什么字典只是参考工具,而不属于教材的原因,字典也要经常升级,套用我们的话就是“与时俱进”。作为老师,我们要搞懂一个问题:学生学了英语,将来是和字典、语法权威进行沟通的概率大,还是和操英语的普通百姓(蓝领+白领)进行交流的概率大?


我问你,smile ___ sb. 这个空格介词填on还是at?要在以前,很多字典会告诉你,要用on。那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标准用法,而且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但是现在字典会告诉你,也可以用at。因为自那以后,几乎所有美国人都用smile at sb,“倒逼”字典改变正误标准。还有部分字典没有改,但现实中很常用的一个例子:motivational. 这个单词你到现在去翻字典,大部分字典还是告诉你它是形容词。但是,至少在2000年后,大量的美国人都把它做名词用,所以美国的报刊书籍(特别是成功学领域)中出现了motivationals的用法,我现在手头还有一本美国成功学专家送的专著,里面也是大量的motivationals,我也是就此事问他,才知道的缘由。


每年有大量的所谓英文新词,本就来源于社交媒体的“误用”、“误拼”甚至“凭空捏造”,如果连我们老师、专家、学者自己还排斥推特、脸书、油管这些的鲜活语言,还排斥体育报导、娱乐报道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章,那学生的英文学习还有救吗?难道还要教学生说“雨下得很大”是 It rains cats and dogs,写作文快结束了,把“最后一点”写成 last but not least这些cliches吗?我觉得这实际是一种偷懒的表现:懒得去教学生怎么切菜,就把菜刀藏起来,借口是怕学生拿去砍人......至少,我教导学生,是让他们去大胆地、大量地模仿受过良好教育的英美人士的行文造句,这样的话,即使你出错,你也是出洋错老外能懂。就好像你在国内做药材生意,到了美国,别人问你做什么生意的,你敢说你是drug dealer?你敢说,警察叔叔就敢上门,你还能拿出字典说,字典上写了,drug有药的意思?


英文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性的语言?除了曾经的“日不落”之外,还有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包容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对于外来语的包容非常高。包容性高,准确性就会相应降低。所以,英文,对所谓的正确与否,其实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苛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语,是一门准确度远高于英语的语言,而且为了所谓的法语纯正,对外来语“拼命抵抗”,所以它现在的使用率好像全球只排在第八还是第九位。当然,英国人是要感谢法国人的,要不是当初那些法国贵族不屑于和这些英语平民交流,在诺曼底征服之后,英语很可能就消失了......


三、英文教学的二文之见


其实,本帖第一部分,把我和王老师的争论过程写出来,重点还是为了引出“教学”这个话题。如果把这场争论看做是一场关于 tear 和 eye的教学的话,凡哥和王老师代表两种做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教学风格。二者无高低对错之分,列举在此,大家对比,各取所需即可。


王老师的方法本质上是传统的方法,类似西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然是同样的单词和词组,但在不同句子(语境中)中出现,就给出不同的解释,所谓不同的语境,就有不同的含义,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提升英文能力或者成绩,必须要大量的刷题,尽量争取穷尽一切语言现象。所谓生命不息,刷题不止。而问题在于,连王老师这样语感强,水平高的高高手,面对同样的句子,都要经历“先否认使用的正确性,再强调对学生的危害性,然后几经思考,又解释成使用正确,只是用了修辞手法”这样一种痛苦、纠结或者说斟酌的过程才得出结论,那么水平不高的英文学习者,采用这种方法学英文,岂不会更加痛苦不堪?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类似我们国内的语法书的讲解:这种情况下要这么用,但是那种情况下要那么用......大部分情况下,是这么用,但是少数情况也可以...... 那么究竟该怎么用?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其实,英语的词组也好和概念也罢,都有其内核的(我的系列贴也是针对这种core而言),内核是不随语境变化的,随语境变化的是外表。我们学英语要想二郎神一样,孙悟空纵有七十二变(七十二语境),在我二郎神眼里,你就是个


tear in eye,凡哥在帖中已经很清晰地指出,"如果你仅仅只是描述某人流泪这件事情,当然要记住 tear 和 eye 都是可数名词(独眼龙除外)",所以 tears in one's eyes 之类的用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流泪只是外表,我们要掌握其内核---人为何会流泪?规矩是死的,人是活,活人不能被死规矩所困,所以我在帖子中也指出“它重点不是表示“某人流泪”,或者“独眼泪流”,而是表示某人“兴奋、感动、感激”之类的心情。可以做名词或者是形容词用" 。


当学生掌握了tear 和 eye 的这两点 (外表+内核),那么对于不同的句子,都不会困惑:

I got tear in eye seeing donation from students. 

Join us later with lump in throat and tear in eye.

上面两句,学生绝对不会误解为“独眼泪流”之类


The Argentinian wizard in his late 30s, waving goodbye to the Cules, a tear in eye - a trophy in his hand would be nice, too.

The prophet is shown with a tear in his eye, a reference to the sadness of the occasion
上面两句,在单词基本都懂的情况下,学生也绝对不会误解为“独眼中的一滴泪”,更不会经历怀疑、否认这种煎熬过程,完全可以根据“心情的表达”这一内核,直接得出王老师经过慎重思考的结论:表达悲伤之意。

  • 发表于 2021-01-12 17:05
  • 阅读 ( 2073 )
  • 分类:其他问题

3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凡哥英语
凡哥英语

归师

29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柯编辑 293 文章
  2. 管理员 242 文章
  3. 黎反修 108 文章
  4. 蒋学文 97 文章
  5. 刘永科 54 文章
  6. 倪肖丁 51 文章
  7. 舒清海 37 文章
  8. 陈根花 34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