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歧的英语问题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对错(兼与webster老师讨论)

此文为对webster老师的回应贴,也可直接看文末“观点总结”部分。希望1)您要能理解“能不能表地点”和“表哪类地点”是两个不同概念;2)当您把孤零零的释义“in the school building”作进一步诠释的时候,就已将之放入了您设定的种种语境之中......

        首先我也再次强调,webster老师无需太客气,只要是就事论事,拍砖也好,开炮也好,都没关系,因为您针对的是文章,不是针对个人,所以无所谓冒犯不冒犯。如同我自己,驳斥个人不认可观点的时候,驳起来也是不留情面的,纯属文风问题,至少,webster老师和我讨论问题的时候,可以直奔主题,您火力越猛,我获益越多。

        至于webster老师预测说您说服不了我,但那并非您的某些例证有误,而是您提到的很多正确看法,基本上都不是我想反对或批驳的。比如您说:

关于母语人的用法权威辞书的用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母语人的用法”与“权威辞书的用法”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说9999%都是一致的,在通常情况下,您模仿受过良好教育人士(well-educated person)的遗词造句肯定没有问题,而且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对于母语人的用法权威辞书的用法一致的地方,那就无所谓好坏、优劣或对错,您采用哪个标准都一样!……

        句末您都用了惊叹号,说明您写到这是义正辞严啊,但问题是,您这段慷锵有力的话语,特别是最后的点题句所持的观点,无论我在at school续贴,还是在标准复帖,甚至是所有我在本站的答疑贴,又何尝反对过?类似这样的观点论述,除了让人点赞,对您我之间的讨论没太大助益。

        针对网友的提问,您”猜想提问的网友会不会是受到我们上次论《at school表示在上学在学校(续)》(https://www.cpsenglish.com/question/55491)的影响,这个我不能确定,但是我的回复(以下称“标准复贴”)倒真的是受这次讨论的影响,所以下面的论证,也会以这个 at school 为例(以下称“at school”续贴)。鉴于有网友通过5秒快速阅读对我回复进行的总结概括,似有误解之处,所以我自己替自己的回复概括了3点(https://www.cpsenglish.com/question/55571),我们的讨论,或者其他参与我们讨论的网友可以围绕这三点进行:

1.    有关考试的问题

      只能以考试主办单位的要求为准则,否则键盘敲得再响,也敲不出所需的成绩;

2.    王五和Jack分别代表大陆英语教学的两种方式;

3.    规范与否,是有时效性的;

      Webster老师的长文,共八点,我逐一回复如下:

1.     我对沅老师《关于英语语料库的使用问题》一文的看!......

        您我无分歧,无需再论。

2.     关于母语人的用法权威辞书的用法

…...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母语人的用法”与“权威辞书的用法”不一致(有“分歧”)的地方,我们怎么办?以什么作为判断标准?难道要放弃“权威辞书的用法而采用“母语人的用法”吗?......

          这里,对于“分歧”的理解,我和您不太一样。网友提到的“分歧”,源自本站专家答疑时产生的分歧,从而各自引用字典和媒体的例句。所以这里的“分歧”涉及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字典“语焉不详(欠缺语境)”,需要进一步理解和诠释的时候怎么办?

        就像对at school的解释,朗文字典只提到1in the school building2)【BrEattending schoolrather than being at college or university or having a job. 单从释义来看,at school即可以表地点(场所),也可以表学习(功能)。因为“表地点”的解释与大陆中小学传统的教学认知相悖,需要进一步的诠释,分歧因而产生。以您为代表的大部分专家和网友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解/看法,但都属于中国人(非母语人士)的理解(双语解释的中文部分,仍然属于非母语人士的理解),只有个别网友提到了M.SwanPractical English Usage的一小段话。先不论斯老这本书的出版年代(语言基本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随新媒体的兴起,这个变化间隔日益缩小),也不论斯老举的例子是at college并非at school(英语很多时候不能像数学那样“同理可证”),就是斯老本人也只说名词前面加不加冠词,其意思只是MAY have difference. May的含义,无需我解释吧?能把“可能”的东西,当成“绝对”的标准?

        而我则通过许多母语人士的看法和权威媒体的例句(包括推文)来加以诠释,而您认为推文和媒体有病句,不能作为分析的凭据,必须要以字典和语法著作为例证。但您到现在都没有拿出来证据说:某本语法书或字典明确指出be at school 的主语,其身份有严格限制啊。所以出现了我在标准复贴中提到的两种教学(验证)模式:权威字典+中国人的理解 vs 权威媒体+母语人的理解更靠谱的问题。

        实际上,您忽略了一个问题:推文为图简洁,很多时候确实会省略一些不影响母语人士理解的东西,所以确实不宜单独作为例证。注意,是不宜单独/独自/孤立地作为例证。但是,当权威字典、权威媒体、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正式用法、非正式用法、甚至您认为的错误用法、不规范用法,统统都指向at school可以表地点的时候,它们不就形成了互相支撑的“证据链”吗?

        上面是字典“语焉不详”产生的“分歧”。下面谈谈“分歧”涉及的另一方面:

“母语人士”的理解和“权威字典”不一致时,怎么办?

        这倒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您以webster为名,不碍参考一下webster的做法呢?webster有时候解释完单词,列举完例句,还会有个小章节,是引用当今媒体(包括推文、脸书)的例句,同时注明:这些例句不代表韦氏观点。这种做法/教法/学法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这也是我在标准复贴中提到的第三点:规范是有时效性的。

3.     术业有专攻一一研究语言是语言学家的专长

......

        这个观点您我之间有分歧吗(请拿出分歧的例证)?如果真有持续关注我在本站所有答疑贴的网友,就会发现我只针对英语的使用/实用/交流,很少针对英语的研究。既然您主动提及研究的问题,我也确实有话要说:正是因为搞理论研究的太多,搞实践教学的太少,所以“取消英语”等谬论才会有市场。这个我下面会涉及。

4.     追求完美“bu qie shi ji”(不切实际)

......

5.     “牛津、朗文等词典受过良好教育人士的权威性比较

......

6.     我对凡哥老师下面一段话的理解

......

          这三点实质涉及的是同一问题,所以我合并回复。先友情提醒:本文开篇我就说了,我的标准复贴是受您我之间关于at school续贴的影响。您写道:“为了严肃起见,我建议最好引用权威词典和语法著作的例句来分析比较合适。像推文、报纸、网站的句子不一定可靠”。这句话看上去正确,那么,网友提问,我们解答,是不是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教与学的关系?那么引入“教书”的概念很正常吧?那教书是不是严肃的事?当权威字典语焉不详(没有语境),语法著作找不到或者很难找到相同例句(您到现在也没有拿出at school不能表地点的“权威”例证)的时候,又不能拿母语人士的推文、报纸、网站的句子来分析(因为不一定可靠),这个时候老师只能用个人的理解向学生解释,对吧?而当今大陆中小学的英语教师,大部分都是未曾留学、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是事实吧?那么,为了追求“严肃”、“规范”、“标准”,而摒弃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的看法和使用(因为不一定可靠),让学生“被迫”接受中国人的看法和使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到规范的英文,这不是教学中的“不求实际”又是什么?其实,正是类似这种为求完美,为求标准的“不求实际”的学术研究型教法大行其道,才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觉得学了10几年英语学了个寂寞。“英语无用、退出主科”的呼声不绝于耳,难道不值得这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教育研究者好好反思吗?目前大陆英语教学的弊端,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醉心搞理论研究的数不胜数,而认真搞实践教学的寥寥无几

        由您的“严肃”语句,导出我的教学方式对比,再受其影响,在标准复贴中模拟王五和Jack教书的例子来对比“权威字典+国人理解vs权威媒体+母语人士理解”这两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不同,这能说是与讨论无关,能说是极端吗?“王五和Jack教书”只是对这两种模式的简单比喻(因为字数有限制),而非极端表述讨论的时候只顾理论的正确性、规范性,而忽略了教学中的实操性,现实中的可行性,才导致目前这个“取消英语”的尴尬局面。

7.     我对凡哥老师下面一段话的理解

......

        请问,我哪张帖子写了“母语人的用法胜过权威辞书的用法”?我也只是在本文中提到,母语人的流行用法还不被字典接受时候,我比较推崇韦氏字典的做法而已。所以对我没说过话,讨论再多,也无甚助益。

8.     最后补充一条提醒(针对所有参与本问题讨论的网友)

......

        这条倒是没什么好说。就事论事是讨论者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像身份、地位、发表多少作品、母校的名声这些与讨论无关的东东,确实可以丢到一边。真要论及师门、母校、成果什么的,谁又差过谁呢?所以您这条针对所有参与本问题讨论的提醒,我是双手双脚赞成的,哈哈。


        最后我也补充一条给网友的提醒吧:也只要在大陆讨论学习的时候,才会出现“权威”、“标准”等极限字眼。国外的讨论或学习,你是见不到类似的极限字眼的。统一教材,统一发音,统一答案,是大陆教育的特色。国外,除了骗子,你是很少(不是没有)听到教英语的母语人士会使用类似 standard pronunciation,standard writing,standard usage 的字眼。就连大受国人欢迎、M Swan所著的用法字典,其英文title也是 Practical English Usage,而不是Standard English Usage...... 


观点总结
        实际上,从您先后发表的相关帖子可以看出,您一直把at school往学习方面靠,也是逐渐(人为)地增加了若干前提:先是这个“在学校”的人一定是在这个学校学习的学生;然后又说极端情况下,可以是这个学校的雇员;然后又说教给学生的一定要是权威的字典/语法书,因为权威媒体和母语者靠不住;然后又说学术例证一定要来自权威字典,学习倒是可以参考权威媒体和母语者……这一个个正确的观点,实际上不就来源您不断增添的前提条件吗?实际上,当您把孤零零的释义“in the school building”来进一步诠释和发挥的时候,就是已经把它放入了您设定的种种语境之中,这个和我一开始就明确的观点:at school表地点还是表学习,视语境(前提)而定(https://www.cpsenglish.com/question/55486,岂不异曲同工?而且我还不得不强调一点:属不属于地点”和“属于哪类地点”完全是两个概念,或者说两个不同的议题。就好像讨论某个词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和该词属于哪类动词,是两个不同议题一样。


温馨提示(仅针对学英语主要是为了交流的的网友):

At school能不能只表地点(场所)?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我想现在规模大点的中小学,应该也有外教了吧?有兴趣的老师,不妨问问外教同行;有兴趣的网友,也不妨逛逛老外交流论坛。不过1)了解下老外的教育程度;2)别问错问题了,at school是可以表学习/读书(功能)的,这个倒是无需多问。


=====================

继续与Webster老师讨论:

      因为Webster老师在原贴增加了一些关于继续讨论的内容。这个我在上文也增添了“观点总结”部分。但是下面两点,我不敢苟同:

1. 凡哥老师引用论据的风格与我的做法有较大不同

总的说来,凡哥老师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比较喜欢引用外刊或国外媒体(包括推特等)的材料,而我则比较倾向于引用原版的词典和语法著作一一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做法有较大的不同。

        我觉得这是Webster老师的误解或者说曲解。能够在权威字典中找到例证的,当然援引权威字典的例证,这个是毫无疑问(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没什么好说的。只不过,在权威字典中找不到例证,或者“语焉不详”(缺少语境)的时候,我喜欢引用外刊或国外媒体(包括推特等)的材料,因为我始终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职业人士的看法或用法,肯定胜过我这个非母语人士。而Webster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只接受权威字典或语法书的例句,这就必然导致中国老师教英语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自己(中国人)引申。这才是Webster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和我的分歧所在,或者说王五和Jack(Jack不指老外)教学的风格不同。

2一个新的问题一一关于Standard English

……

凡哥老师的这个观点我也不赞同。与凡哥老师的观点相反,我觉得“英语”是一种具有高度“统一标准”的语言,因为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虽然使用的人数不是最多的,但使用英语的范围绝对是最广的,这就客观上要求英语必须是一种高度讲求“统一标准”的语言,否则各人的标准不一样,各地的标准也不统一,最终会给英语使用者的正常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或困难。

这一点我完全不赞成的。“日不落帝国”已日薄西山,但是英文仍然是全球通用语言,这和现代英语的“包容性”强,“容错性”高的特点不无关系。这个答案很明显的议题我不进一步讨论了。伦敦800多万居民,居然操300多种语言,没觉得他们生活有什么不便,也不见伦敦居民呼吁要“统一标准”。英语还有英式和美式之分,也没见英国人和美国人无法交流......


结语

值得教学人员三思的笑话

上语文课,老师教“在”这个字的使用。

A课堂(上课10分钟后)

学生:明白了,“在”后面可以接场所表地点。比如“在公园”、“在故宫”、“在厕所”……

老师:好,同学们下课。

B课堂(上课10分钟后)

学生:明白了,“在”后面可以接场所表地点。比如“在公园”、“在故宫”、“在厕所”……

老师:错!同学们请注意,“在故宫”、“在厕所”的在和“在公园”的在不是一回事哦。因为……此处省略老师3千字的旁征博引),所以,“在公园”是人人都能去,而故宫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使用“在故宫”的时候,它的主语身份有严格限制!第一,必须是购买了门票的参观者;第二,极端情况下,也可以是故宫的工作人员。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人没有买票,或者不是工作人员,就不能使用“在故宫”;

学生听了这长达15分钟的解释,一脸懵逼状:强调这种区别有意义吗?具体使用的时候,主语的身份难道不可以通过具体语句判断吗?

老师:再说说“在厕所”,其主语的身份也是有严格限制的。第一,必须是肚子疼,或者响应大自然的呼唤;第二,极端情况下,也可以是厕所的清洁工……

满脸黑人问号的学生怯生生地问:昨天听隔壁教授老王说,他小孩因为没考好怕挨打,所以在厕所里呆了一晚。那这小孩既没有肚子痛,也不是清洁工啊……

老师:道听途说不可靠。你要说“在厕所”的人,身份没有限制,请在《康熙字典》、《辞海》《新华字典》等权威字典中找例句……

学生:......那好吧,老师说的都对。

 

值得学术研究人员三思的真实案例

《红楼梦》确实是名著,也养活了一大帮“红学者”。有某“红学者”通过书中对贾府某顿晚宴中螃蟹的简单描写(写了螃蟹有几条腿。好像比普通的少一条腿还是啥来着),旁征博引,异常严谨地推断出了该螃蟹的产地和品种,并整出一篇论文。所以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很多“红学者”纯属浪费粮食、浪费国家经费,建议取消红学研究(我又想到现在也有很多人建议取消英语)

所以,无论“教”也好,“研”也好,是不是也该考虑“是否有意义”?

  • 发表于 2022-02-03 15:56
  • 阅读 ( 1928 )
  • 分类:专题讨论

3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凡哥英语
凡哥英语

归师

29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柯编辑 293 文章
  2. 管理员 244 文章
  3. 黎反修 108 文章
  4. 蒋学文 97 文章
  5. 刘永科 54 文章
  6. 倪肖丁 51 文章
  7. 舒清海 37 文章
  8. 陈根花 34 文章